陈氏大宗祠 www.csdzc.org 了解陈氏文化,陈氏族谱,陈氏家族,颍川陈氏,陈氏宗谱!

台湾家谱文献的收藏、特点、体例及研究意义

陈氏源流 admin 189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文 摘] 本文介绍了台湾家谱的收藏情况,分析了台湾家谱的时代特点、姓氏特点及与宗亲会的关系,比较了台湾新旧家谱的不同体例,指出了研究台湾家谱的意义。认为台湾家谱反映了中国人民开垦台湾的历史,反映了台湾人口变化和迁移、社区聚落的演变、与大陆的血缘关系以及台湾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 台湾家谱 家谱收藏 家谱研究

1 台湾家谱的收藏情况
  关于海外及台湾等地中国家谱的馆藏情况,据统计,认为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173部,东洋大学藏有500部,日本东洋文库收藏中国家谱最多,有816部。日本收藏的中国家谱中去除重复者,约1228部。美国哈佛一燕京图书馆也藏有中国家谱,但数量很少,不足20部,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右20种左右。海外机构收藏中国家谱较多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了近千种。
  [1]美国家谱学会藏有大量中国家谱,其中有地区可考的约2747种。
  [2]另外,韩国、越南、新加坡、法国、英国等地也有中文家谱,惜无统计数字。台湾有人估计,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族谱“当在四千部以上”。
  [3]台湾家谱收藏情况如何?就馆藏来说,大陆图书馆很少藏有台湾家谱。例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中国家谱2565种,但台湾地区的家谱一本也没有。
  [4]《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收录家谱万余种,也无台湾家谱。
  台湾收藏的家谱一般有五种情况,一是由大陆携带来的旧版族谱,数量很大,体例整齐,虽然年代较早,但保存较完好;二是旧谱(一般是清代原谱)翻印或依旧谱体例加以续编重印;三是手抄旧时分支家谱以成一新谱,这类谱体例不齐;四是来台后重编之新谱;五是从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处翻印翻拍而来的。
关于台湾家谱的收集工作,日据末期,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曾举办一次农村调查,调查项目中就列入“有无族谱”一项。调查发现,台湾民间藏有不少此类文献。
  1945年台湾光复,台南陈仁德曾经发起和创立了台湾族谱学会,为了调查和收集现存的台湾族谱,四处奔波;他从台南跑到台北归绥街轩辕教的庙宇里,访问有关族谱资料。不久因经费短缺而不了了之。
  1953年,台北县文献委员会进行了一次抽户调查,共得家谱60余种(包括手抄稿本及简册在内)。这仅仅是一个县的数字,而台湾当时有5个省辖市和16个县、一个管理局,即使按16个县统计,平均每个县有50种家谱,台湾省约有家谱800种左右。
  [5]1956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开始着手对民间收藏的台湾家谱进行一次普查,在工作开展之前进行了抽查,先从马、白二姓氏着手,以后又由宗亲会派人调查或纂修,如、1957年台中赖姓宗亲会就派人出来收集资料和撰写家谱。台北有位陈医生,也化力气收集了大量陈氏族谱。
  在收集家谱的过程中,台湾民众也很重视专家的作用,台湾有些社会人士还请著名历史学家戴炎辉教授出面,组织台湾地区的宗亲谱系学会,以此来推动台湾地区族谱的收藏与研究。
  与此同时,台湾各县市的文献会也把收集私家谱谍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县市在编制县市志民族篇时,把家族史料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卫惠林教授曾建议省文献会,是否化精力去收集台湾较完整的一百种族谱,集中在省文献会,以此作为权威,但此事并未做成。
  就海外收藏的台湾家谱情况看,美国家谱学会馆藏中国族谱资料中,台湾家谱约198种,占总数的7%。
  [6]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为了收集中国家谱,不惜花费巨金,从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各大图书馆摄制中国族谱微卷带回台湾,将近2000种,藏国学文献馆。其中台湾族谱约415种。
  [7]以上一些数据都是根据图书馆的公开统计而知道的,并不包括民间收藏。那么台湾地区公、私两家究竟藏有多少家谱呢?据有关调查资料所得出的结论,民间收藏的台湾家谱约有万余件。1974年,美国摩门教会开始台湾族谱的收藏,找台湾家谱收藏研究专家王世庆先生商谈,双方约定在所有收集的资料拍照之后,须留一份在台湾。先从台北市郊开始做起,3年间收集了12oo多件。以后由中国文化大学接手,与摩门教共同合作,共收集了万余件家谱,拍成800多卷微卷,分藏在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联合报》国学文献馆等单位,美国摩门教图书馆也藏有部分家谱。
  [8]另据《台湾区族谱目录》所载,台湾约有10600种族谱,[9]这个数字同上述统计基本相同。

2 台湾家诸的特点

2.1 文献收藏的时代特点

据台湾国学文献馆和美国家谱学会图书馆馆藏台湾家谱分析,台湾家谱按编撰时代可分成4个时期:

  第一时期(明代):家谱收藏最少,仅2种。
  第二时期(清代):清政府对台统治期间,比较重视对地方志的收集和编撰,而疏忽了家谱的工作。上述两馆共藏55种。
  第三时期(日据时期):日本占据台湾后,妄图割裂台湾同祖国的文化联系,并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改变汉人姓氏,当然不会提倡修谱之事。但民间少数迁台支族,各自修谱,也有一定数量,如盛清沂调查所得的4种,即1921年编的《临濮施氏族谱》、1933年编的《刘氏族谱》、1936年编的《鸿懦蔡氏族谱》;其中尤以1935年编的《雾峰西河林氏族谱》较好。[10]两馆所藏该时期台湾家谱共82种。惜因缺乏资料,人手不足,调查未明,因陋就简,该时期所编家谱体例欠缺,不成体系。
  第四时期: (1946-1982)台湾光复初期也出版了数种家谱,其作者大致有3种,一是宗亲会所作,一是坊间匠工所编,一是族中个人自修族谱。
  罗香林先生曾经对台湾家谱的编撰情况作了一番调查,他说,自1961年至1986年,各出版社与书局,所出版之族谱或与族谱有关之专书,合计凡38种,[11]罗先生的统计不包括非正式出版物,诸如各种自印本等;但这类书特别多,约有200多种,这是由家谱的性质所决定的,自70年代以后,台湾编谱又掀高潮,编谱200多种。两馆现藏465种。

2.2 台湾家谱反映了台湾地区姓氏的特点

  台湾同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各姓先民渡海赴台,开山垦荒,或聚族而居,或分散各地。从姓氏的迁徙聚集,可以进一步考察台湾的社会发展和演变。
  50年代,台湾文献会就着手调查各县市居民之姓氏状况,并按各姓氏人口之多少来排序。排定的结果是: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许、郑、谢、郭、赖。统计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发现各姓族谱的数字和文献会统计的姓氏材料,极其相似,尤其是前面7位基本相同。但其中又以陈、林两姓家谱为多。
  陈姓家谱数量排在首位,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如果我们细心的分析一下,发现即使在家谱文献上,也割不断台湾和大陆的血缘关系。就以福建省来说,陈氏自宋以来就是当地望族,陈姓族谱明代就已成规模,明代文豪王世贞曾为陈氏族谱写序。就国内所收藏的族谱而言,陈姓族谱也是较多的。如山西省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谱2565种,陈姓126种。
  台湾省文献会所拥有的陈姓人台资料十分丰富,据该会考证,第一个到台湾来的陈姓人是随延平王收复台湾的陈泽,他的后裔迄今还在台南繁衍。据一些家谱记载,(如清乾隆二十年台南陈鼎丕编的《银同碧湖陈氏族谱》)从永历十年到三十五年间,就记有陈元等20余人来到台湾,或随军,或垦荒。
  林姓人也大都来自福建,台湾林姓的始祖是明代永历五年的林朝和,他来台后定居台南,以后又有一批人随郑成功来到台湾,迁往嘉南,如林凤。林姓人多了,就有了编家谱的背景,早在清道光二十六年,林士坚就编了《万华林姓族谱》。[13]林姓来台后即在岛上落根发芽,和新的住地融化一体,他们的修谱着重于先辈来台后的事迹,这从家谱的名称上也反映了出来,如《雾峰林氏族谱》《台湾世瑶公派下林氏族谱》等。

2.3 台湾家谱反映了与宗亲会的关系

  近代台湾家谱的兴盛,同宗亲会在台湾的兴起有很大关系。50年代中期,台北就有八家大姓祠堂,以后又有重修、重建之举。[14]而到了80年代,宗亲会的组织更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台湾的“宗亲谱系学会”曾在大众媒体上大力呼吁,希望台湾的文人学者多制作一些现代家谱。[15]据统计,截止到1980年12月止,台湾全省约有317个宗亲会,会址遍布全台湾。每个宗亲会设有理事长和总干事,绝大部分为本族中人,也有少数是外姓人,大的宗亲会有自己的祠堂。并不是一个宗亲会就是一个姓氏,一个姓,尤其是大姓,有好多个宗亲会,如丘姓,台湾就有11个宗亲会。分布在台北、宜兰、新竹、台南、台东、基隆等八九个县。又如台湾大姓林姓,就有11个宗亲会,分布在台湾各地。
  [16]宗亲会有一条宗旨是相同的,就是收集或编纂族谱。尤其是海外侨胞,因分居在世界各地,以宗亲关系联络情谊、结集同姓侨民,而设置了许多姓氏宗亲会组织。此类宗亲会长期以来收集族中资料,编印会刊,亦每有关于该族源流氏系以及其族先代人物的专志,如新加坡邓氏总会1952年所编印的《南阳半年刊·族谱专刊》,香港陈氏宗亲总会所编印《沩内年鉴》第一、第二、第三各辑,亦载有与谱系有关资料。[17]有些宗亲会为编族谱,还组织族谱编辑委员会,共同出资、出力,如台湾郭氏宗亲会就于1966年成立族谱编委会,编辑了《郭氏族谱》;吕氏宗亲会也在1967年成立列编委会,编辑了《吕氏族谱》,如此等等。
  台湾联宗情况也很普遍,如柯蔡联宗、苏周联宗、张廖简联宗,甚至还有四姓五姓联宗的,如王尤游沈联宗、虞姚陈胡田联宗,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新复姓,如张廖、廖简、范姜等,这也是联宗后的一种现象。[18]一些家谱也反映了联宗的情况,如《苏周连氏族谱》,这是三姓名联宗,它将三姓的始祖苏益公(唐)、周氏可安公(元)、连氏法进公(明)联合在一起叙述,该谱由基隆成光出版社出版。

3 台湾现代家谱的体例

  对于旧族谱的体例,台湾学者中大多数人希望能对旧体例加以变通,如“小传”可以更详细一些。有许多旧谱规模偏小,仅数页,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对旧体例加以改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盛清沂认为:“族谱的编撰,究应取何种体例,窃以必先明其性属与功用,二者已明,始可加以论列,而推究其编著方法。”
  [19]他认为,家谱的属性为史书,其功用“非纯宗法,而为尊宗、敬祖、修身、齐家……”
  [20]易熙吾先生曾提出现代家谱必须有以下二十目,即:书签、叙、凡例、目录、图像、谱名、世系表、家传、姓源、家训家规、科名、仕宦、坟墓、祀产、大事、艺文、家庭秘传艺事、人口统计、病历统计、死年统计等。盛清沂认为,此二十目不大适应现代社会,有些可以取消,有些可以修改。为此,他提出了十九目的设想。这十九目是:定名、题词、荣典、序、凡例、考、世系、世录、图像、志、家训、茔墓祭田、祠庙、胜迹、宗族团体、杂记、统计、创作与发明、修谱本末等。实际上这些还是不脱旧例,所以易熙吾先生后来提出新家谱必须具备以下十点就算可以了,即:文献、怀旧、鉴古、遗传与优生、户口、社会、后嗣、移民、用宏等。
  [21]其实争论的焦点在于双方对新家谱是否应沿袭旧谱体例有不同意见。时代变了,家谱体例要不要变?陈绍謦先生认为:“我们应尽量保持其(族谱)原来的体裁,因修改大多,恐会引起大多数宗亲的反感,或使他们失去兴趣;但无论如何,必须使它带有现代性意义,就是使它成为一族之生命史的记录。同时也能成为社会科学上之调查研究资料。”
  [22]通过对台湾新家谱的阅读,我们发现大多数家谱在某些方面作了改进。如用了新式标点符号,行文用白话,地名沿袭历史原名(或加注现名),记时乃用朝代年号,但有中外历法对注,对儿童也记录在谱(旧谱11岁以下儿童死亡不记录谱,5岁以下儿童也不记录,这不利于人口统计),新谱对女性也很重视。对改嫁再婚等情况加以记载,对养子出赘入赘,族人出家为僧尼也应记入,对褒贬应该接近事实,如此等等。
  林恩显先生为了响应台湾宗亲谱系学会制作现代家谱的呼吁,专门修撰了《林合吉堂家谱》,他说,作此谱“以供一般家族、家庭制谱的参考,同时就教于学者方家。”
  [23]林恩显编的现代家谱,体例如下:谱前是房屋分布图。然后分:一,源流。二,世系表及传略(这是家谱中的主要部分)。三,杂记。这份现代家谱在世系表中增加了一些内容,如表中先祖,除了文字叙述外,有照片的还须贴照片;表中增加了血型一拦,这是很有意义的。另外,新家谱还设有学历、经历、人口迁移、葬地等。旧时女子不入谱,新谱却在“杂记”中有“嫁出部分世系表”,各房女子悉数收录。当然,新家谱规模宏大,如《平安高氏族谱》道林纸16开,300多页,内容收罗颇富,功夫很深,引用 文献也很多。

4 研究台湾家谱的意义

  台湾家谱是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反映了台湾地区家族与地域社会的发展情况。所以有人认为:“在地域与家族的选择上两者是互相影响的,家族根著在地域社会上,地域社会则是孕育家族发展的温床,”[24]因此,通过家谱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台湾地区各种家庭的不同历史,更可以进一步研究台湾的地域社会和文化。

4.1 台湾家谱反映了中国人民开垦台湾的历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这块土地上开垦、生产,现存的台湾家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个事实。

  《邱强芝公派下族谱》说,乾隆二十二年丁丑,邱强芝听说台湾岛土丰饶 ,想去开荒,就和族中十二户年轻叔侄兄弟等乘夜携二子出海渡台,居住上淡水之八只屋,开辟田园。[25]《林氏九牧衍派台湾家谱》中说,林文进于乾隆十年秋抵台,在淡水牧牛耕田,那是他们婚后初次过年,除夕也吃的是甘薯粉糕,年初一即来“开田园,年复一年,子孙传为习惯。”
  [26]家谱还反映了台湾先民开垦的艰辛历程,如《台湾陈氏族谱》记载陈樵于乾隆时携四子从厦门港渡海到台湾淡水河,因缺钱,忍痛将四子抵押作船租,在台开垦数年后,才向船头赎回四子。后几度迁移,风雨辛苦,将长子、次子代牛负重拖犁耙,才能耕种。
  [27]罗香林先生讲客家先民在明末清初受满人南下及入主之影响,一部分客家开始迁及台湾。

4.2台湾家谱反映了台湾人口变化和迁移的历史

  由于各种原因,台湾早期的人口资料不全,但我们通过台湾家谱至少可以了解下面4种情况:(1)台湾每个时期人口的演变情况,(2)台湾家族内部人口变化的情况。(3)家族人口增减的速率。(4)人口的平均寿命。所以台湾王世庆先生说,台湾家谱可以探讨很多台湾问题,尤其是对婚姻制度、人口繁衍等有极大意义,台湾大学刘翠溶教授就曾用族谱资料探讨中国的人口问题。[29]据台北《登嬴文澜渡台始祖族谱》所记,陈文澜于乾隆四十五年来到台湾,生三子,而至第三世时已有15人,第四世48人,第五世79人,第六世142人,第七世216人,第八世146人,第九世11人(谱为第九世时所修,统计未全),从陈文澜1745年生到1953年修谱,九世208年,从一人繁衍到660人,家谱非常详细而确切地记录了陈氏人口的历程,这对于台湾近代人口变迁的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家谱中人物生卒年的记载,推算出历代人口的平均寿命。
  台湾大多数家谱都记载了先民从大陆迁移来台的过程。许多陈氏家谱就反映了陈姓迁台的情况,《绳武堂陈氏族谱》所记就是。陈姓入台,以明清两代为多,特别是郑成功复台后,陈姓人氏即随军入台,以后又垦荒经商,人口不断发展。
  近几十年,学者对客家人口的迁移颇感兴趣,纷纷加以研究,但苦于资料不足。家谱正好补了这个缺口。曾平认为台湾人口中,有一部分则是从内地迁来的客家人,客家研究权威罗香林先生说,台湾居民有三分之一属于康、乾间自广东所迁徙入台的客家中人,他举了多种家谱资料来印证这个观点。[32]刘善群先生也举了台湾北埔《邱氏家潜》说,宋末,邱氏家族人由河南迁居宁化,是为广东客家之首,以后迁居台湾。

4. 3台湾家谱反映了台湾聚落的演变历史

  我们在研究台湾聚落的历史时,最多利用的文献是古文书和古地图。但有些专家认为利用家谱资料更有助于对台湾聚落的研究。因为“聚落的建立过程,事实上就是土地拓垦的过程”,家谱正反映了几代人的“拓垦过程”。[34]
  我们知道台湾汉佃在拓垦过程中,首先要向官府和社番请垦,然后积累资金,办理各种手续,一旦开垦完成,再按股均分给各家。其中有许多契约文书田批字据,比较完整地收录在家谱中。施添福先生在研究台湾杨梅坜长崎坑的聚落发展时,就利用了族谱资料,并以此来核准古文书中各种事实和人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家族的追踪调查;掌握聚落开发的漫长历史。所以他说:如要了解台湾燕子窝这一部落的发展史首先要依靠黄家留下的一批古文书,“但是纵然有了这些古文书,如果没有利用黄家所编的族谱,就很难厘清古文书中人物的关系,以及家族成员在聚落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台湾家谱还可以核准某些事实,同时,对某些重要的历史事实进行补充,如史家在记叙郑和西航时,关于郑氏的出航时间均有所疏忽,而家谱则称郑和出航是在1405—1433年之间,早于哥伦布60多年。
  又如黄典权先生将郑氏时代的垦辟问题与家谱中所谓“三舍庄”相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从征实录》中简单一提的史料。
  研究台湾家谱有很重要的意义,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展开。如台湾家谱反映了台湾灾害史,其中记录了不少有关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对台湾的影响。又如台湾家谱还记录了许多台湾民俗文化方面的史料。在讨论台湾歌谣第一人是谁时,《南阳邓氏族谱》就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邓雨贤先生,他是广东人,来台第六世。[38]台湾家谱中还有许多珍贵的古文书资料,如诏书、布告、谕示、案册、指令、租税契约等。有人从家谱中关于财产分割、告状诉纸等材料研究本地土地沿革和家族财富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36 唐德刚.序哥伦比亚大学之家谱收藏。见:编委会,庆祝蒋慰堂先生七十荣庆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68:265、267
2、6 成文编.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83
3、5、7盛清沂.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初辑。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 1982:2
4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编,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
8、29 张炎宪、陈美蓉.台湾史与台湾史料。台北:自立晚报社,1993:71、72
9 赵振绩,陈美桂.台湾区族谱目录。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出版,1987.1
10、19、20、21 盛清沂.台湾家谱编撰之研究。台湾文献专刊,14,(3)
11 罗香林.中国族谱之流传与保存。见:王秋桂,王国良.中国图书文献学论集。台北:明文书局,1983,9:775
13 彭桂芳.台湾百家姓。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3.8:1-7
14 台湾文献,1980,31(3):90
15 陈绍謦.台湾文献,1958(3) :1354
16、26、27台湾文献,1980,31(4)
17 罗香林.中国族谱之流传与保存。见:王秋桂,王国良。中国图书文献学论集。台北明文书局,1983.9:775.
18 禾日编著。台湾的根及枝叶,“国家”出版社, 1983:88、119
22 陈绍謦.姓氏家族宗亲会。台湾文献,9(3) :1354
23 林恩显.林合吉堂家谱。台湾文献,1980.31(3):90
24 黄朝进.清代竹堑地区的家族与地域社会–以郑、林两家为中心:台北:国史馆出版社,1995:3
25 陈捷先.清代台湾地区的方志族谱与老字据。见:黄康显,近代台湾的社会发展与民族意识。香港大学出版社,1987。12:16
28、30 陈绍謦.陈氏家族宗亲会。台湾文献,1958,9(3):135、15
31、32、33 谢佐芝.客家源流。新加坡崇文出版社,1991.10:42
34、35 施添福.台湾取落研究及史料分析。台北,页114
37 黄典权.霞寮陈氏族谱研究。台湾文献,1957,8(1):703
38 杨国鑫.台湾客家。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287
39 王世庆.家乘和族谱的来源。台湾文献,1980,31(3):4-8

印永清: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文献编纂研究中心主任,兼华东师大台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通讯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师大逸夫楼 邮编:200062

来源:《图书馆杂志》


www.csdzc.org[陈氏大宗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台湾家谱文献的收藏、特点、体例及研究意义
喜欢 (2)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