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 www.csdzc.org 了解陈氏文化,陈氏族谱,陈氏家族,颍川陈氏,陈氏宗谱!

历经500年风雨6次修缮 陈氏大宗祠转型文化中心

陈氏源流 admin 2668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历经500年风雨6次修缮 陈氏大宗祠转型文化中心

沿着北江大堤走,很容易找到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经历了6次修缮的宗祠镬耳横飞,龙脊蜿蜒盘旋,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特色。

佛山日报记者近日探访发现,这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宗祠曾一度破败,近年来,依靠陈氏族人和村民自发募资捐助,方才得以修缮,成为当地文化休闲的场所。

《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发后,宗祠一旦被列入保护名录,将获得相关补贴。这也为佛山众多宗祠的修缮和维护提供了契机。

历经500年风雨6次修缮 陈氏大宗祠转型文化中心

经过修缮活化的陈氏大宗祠已经成为当地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

族人自发募资修缮500岁祠堂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1511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历经500多年的风雨和6次重修,如今依旧光彩夺目。

陈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成员陈达荣介绍,过去,祠堂在很多时候充当着族人的“衙门”,尤其是针对族内事务。家族的大小事务都由族长带领族人在祠堂进行商议,宗族重要的会议在祠堂里召开。此外,祠堂也是族人求学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曾一度成为教室,用于当地小学教育,直到上世纪90年代,学校才搬离祠堂。

2011年,陈姓族人计划筹资600多万元对祠堂主体部分进行重修。祠堂修缮后,将打造成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文体活动中心。祠堂上一次重修是1889年,如何恢复宗祠旧貌?“参照陈氏族谱的图纸来原貌复原。”陈达荣介绍,当时宗祠第三进供奉祖先牌位,第四进已经完全损毁,左右两侧的厨房等损伤较大,是修缮的重点。

历经一年多的重修,原来破败坍塌的祠堂已经恢复了昔年的气派。陈氏大宗祠修缮开放当日,龙舟、醒狮、粤剧等传统节目依次上演,岭南传统文化在这个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中再次绽放独特魅力,来自社会各界的宾客和五湖四海的陈姓族人逾8000人参加了重光庆典活动。

转型文化中心或为宗祠修缮探路

如今,陈氏大宗祠不仅是白坭传统文化的地标,也是白坭现代社会治理的缩影。近年来,陈氏大宗祠以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治理为契机,将传统宗祠打造成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

祠堂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昔日荣光。如今的陈氏大宗祠不再只是维系族人的纽带,它突破了宗族局限,成为促进白坭社区融合的人气集聚地。热闹的陈氏大宗祠成了本地人和异地务工人员融合的大舞台。“古村经过修缮活化,宗祠成了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综合公共服务场所。”陈达荣介绍,宗祠内还有象棋协会、妇女之家等十多个活动机构,寒暑假期还可以为本村学生提供免费书画培训等,特别受本地村民的欢迎。

除了白坭祠巷陈氏大宗祠,金竹陆氏大宗祠、乐平兼山胡公祠、范湖邝氏大宗祠、独树岗蔡氏大宗祠等规模大、名气响的祠堂也常常被人提及。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三水不可移动文物祠堂总数不到200间,占三水古建筑数量的80%以上。但三水现存的祠堂数量远非此数,大部分因为建筑破败不堪或者濒临坍塌而未进行登记。

随着佛山推出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城市升级正在向乡村延伸。根据佛山“百村升级”行动计划,计划今年底完成30个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凭借陈氏大宗祠,三水白坭镇富景社区祠巷村也进入首批名单。

依据《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非国有历史建筑在维护修缮时,政府部门还可给予修缮费用的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四十以下的补贴。《条例》 的颁发为三水乃至佛山众多祠堂的修缮活化提供资金支持,而陈氏大宗祠修缮活化的案例也成为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佛山日报记者孟伟

图/佛山日报记者张秀蓝


www.csdzc.org[陈氏大宗祠]转载请注明出处
历经500年风雨6次修缮 陈氏大宗祠转型文化中心
喜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