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 www.csdzc.org 了解陈氏文化,陈氏族谱,陈氏家族,颍川陈氏,陈氏宗谱!

陈氏家族大家辈出

陈氏源流 admin 2852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陈氏家族大家辈出
1899年,陈宝箴与孙辈们。左二为陈寅恪,右二为陈师曾。

江西义宁(今修水)的陈氏家族,因一门出了五位杰出人物,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家族。眼下正在举办的“朽者不朽”特展的主人公陈师曾(陈衡恪)是陈氏家族的第三代,陈家发迹于他的祖父陈宝箴。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也是一位维新运动的先驱;陈师曾的父亲陈三立,与谭嗣同等人并称“维新四公子”,被清政府革职后,专心于诗歌,成为同光体的重要诗人之一;陈师曾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寅恪;陈师曾次子陈封怀后来成为著名植物学家。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科举出身却致力维新

19世纪末,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江西义宁人陈宝箴在1895年出任湖南巡抚后,与黄遵宪在湖南大力推动新政。不仅开办时务学堂,还兴办矿务、轮船、电报等实业。1897年,湖南学政江标改革校经书院,陈宝箴大力扶持,校经书院创办的《湘学报》,为湖南首创的新报,以大量篇幅介绍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新知。陈宝箴十分推崇《湘学报》,他通令全省各州县订阅,此外他还拨款购买梁启超等人创办的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的《时务报》,分发各府厅、州县书院。

在他倡导下,湖南成立了讲求新学的团体——南学会。1898年,光绪帝命各省督抚网罗“通达时务、勤政爱民之员”并推荐进京。陈宝箴举荐了17名维新人才,其中谭嗣同、杨锐、刘光第三人被光绪帝委以重任。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被革职,回到了江西南昌。和他一起回家的还有他的儿子陈三立。在陈宝箴的影响下,陈三立同样是一名维新志士。陈三立(1858—1937),字伯严,年少时聪颖博学,因深恶“八股文”,参加乡试时不按考场规定的文体作答,其卷在初选时曾遭摒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选拔为举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戊戌变法后陈三立隐居江西,与友人以诗文相遣,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1902年,陈宝箴去世之后的第二年,陈三立全家定居南京。不久陈三立与当时名士柳诒征、陶逊等深虑科举八股的腐朽,立志改革,在南京八府塘创建思益小学堂,这是南京最早创建的新式学堂。陈师曾的家庭教师、陈三立的好友周大烈,在小学中教国文、历史课。年幼的陈寅恪便是其中的学生之一,不久后陈寅恪随兄长陈师曾留学日本。从这个学堂中还走出了很多知名学者,如茅以升、宗白华等。

清朝灭亡后,陈三立绝意政治,致力于诗歌写作。陈三立以父亲长眠的散原山为号,自称“散原”。陈三立被公认为这一时期同光体诗派的领袖。钱锺书曾说,唐以来的大诗人可以用一个地理词语来概括:“陵谷山原”。“陵”是杜少陵(杜甫),“谷”是黄山谷(黄庭坚),“山”是李义山(李商隐),“原”即陈散原也。可见钱锺书对陈三立诗歌成就评价之高。

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京,79岁的陈三立悲愤不食,在北京病逝。

陈寅恪:“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1876年,陈三立长子陈衡恪(陈师曾)出生。1880年,陈师曾的生母去世。1882年,陈三立娶俞文葆之女俞明诗为妻,所生四子陈隆恪、陈寅恪、陈方恪、陈登恪各有所长。陈隆恪擅长诗文,陈方恪是著名词人,陈登恪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陈寅恪。

在开明的家庭教育中,陈寅恪留学日本、德国、法国、瑞士和美国,这位他以后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奠定了基础。1902年,在其舅俞明堂的带领下,陈寅恪随长兄陈师曾东渡日本留学。1906年寒假返家后,因病留在国内,陈寅恪便进入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秋,陈寅恪赴德国入柏林大学,1911年入瑞士苏黎世大学,次年回国。1913年春,陈寅恪进入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就读,1914年回国。1915年赴北京,担任袁世凯北洋政府经界局局长蔡锷的秘书。有意思的是,蔡锷正是当年陈宝箴在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的学生。 1918年秋,陈寅恪再次赴美,在哈佛大学修梵文和巴利文。在哈佛期间,陈寅恪与表弟俞大维联系密切。比陈寅恪小7岁的俞大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哈佛研习哲学,成绩优异,获得博士学位,并拿到奖学金以及去德国留学进修的机会。1921年秋陈寅恪随表弟俞大维再次回到柏林大学。陈寅恪在德国学习期间与傅斯年等人交往较多。

陈寅恪求学有一个特点,他只求学问,不顾及学位,学习一年半载后就另辟新径,因此陈寅恪始终没有获得一张大学文凭,更没有拿到什么博士学位。但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陈寅恪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等13种文字的能力,尤其精通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清华学校创办研究院,大学部开始在全国招收第一届新生。研究院仿效牛津大学导师制,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及陈寅恪为教授。陈寅恪由此回国。吴宓说陈寅恪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则对人说“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1930年,清华学校易名为清华大学,陈寅恪任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后专心治学,最终成为一代大家。1949年后,陈寅恪在中山大学任教,晚年陈寅恪双目失明,仍致力学术,口述了历史著作《柳如是别传》。1969年遭迫害去世,终年79岁。2003年,去世多年的一代大师迁葬庐山植物园。大画家黄永玉在其墓前题写了陈寅恪生前最喜欢的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封怀:庐山植物园创办人之一

著名植物学家陈封怀(1900-1993)是陈师曾的次子,陈氏家族第四代的代表人物。陈封怀出生后一个月,母亲范孝娥便离开人世。1909年,陈师曾自日本学成归国,任教南通及上海,陈封怀便随父赴南通、上海,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陈封怀在南通和上海念完小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金陵中学,继而升入教会开办的金陵大学,就读于农科,师从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1925年,陈封怀离开金陵大学,转入国人创办的东南大学。由于在大学里受到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的引导,陈封怀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7年,他在东南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曾在清华大学任助教两年,在此期间,陈封怀加入了设在北平以研究动植物分类为主的静生生物调查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植物园本就不多,有的也多是为教学实验以及点缀大型陵墓而建立,没有一座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供植物研究用的植物园。陈封怀参加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后不久,即受命寻找可供建造植物园的园址。1933年冬,静生生物调查所和江西农业院合作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陈封怀便到庐山开始筹备。1934年8月,陈封怀赴英国留学,学习植物园的科学与艺术,潜心研究报春花科和菊科植物。1936年,陈封怀学成归国,回到他的故乡——江西,来到阔别两年的庐山森林植物园。经过几年努力,庐山植物园初具规模,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九江,在植物园其他人先期撤离庐山后,他仍然坚守岗位,直到最后关头,他才离开庐山。抗日战争一结束,陈封怀马上回到庐山,恢复建园。

1962年陈封怀赴广州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与年龄相差不多的三叔陈寅恪交往密切,给了晚年失意中的陈寅恪甚大的安慰。

来源: 北京晚报

 


www.csdzc.org[陈氏大宗祠]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氏家族大家辈出
喜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