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 www.csdzc.org 了解陈氏文化,陈氏族谱,陈氏家族,颍川陈氏,陈氏宗谱!

闽文化述论

宗祠资料 admin 247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1.    北宋福建行政区划: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剑州
   及邵武 兴化二军;
南宋时期设一府 五州 二军合称”八闽”
2.    闽学的产生和发展:8
3.    闽文化的特点:13
闽北 山林文化   
闽南 海洋文化   
闽东 综合文化   
    闽西 客家文化
莆仙 科举文化  
    闽中
4.    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
秦汉 闽越文化  
唐  漳州文化  
    五代 闽国文化   
宋  建州文化   
元  泉州文化  
    明  月港文化   
清  侯官文化
5.    福建神圣崇拜:
天上圣母 妈祖 祀天后宫[莆仙地区]    
保生大帝 吴本[吴真人 大道公]祀保宁宫 [晋江]  
清水祖师 麻章上人[祖师公]祀清水岩祖师宫[永春]    
开漳圣王 圣王公陈元光[漳州]   
玄天上帝   
关圣帝君   
水仙尊王
6.    闽名人:
李光地[安溪]
陈靖姑[古田]
杨时[将乐]
朱熹[尤溪]
蓝鼎元[漳浦]
严复[福州]
林则徐[福州]
游酢[崇安]
陈嘉庚[厦门]
陈性初[漳平]
上官周[长汀]
黄慎[宁化]
蔡襄[仙游]
黄道周[漳浦]
伊秉綬[长汀]
沈耀初[沼安]
7. 闽侨
在外闽籍华侨1030多万,占海外华侨1/3,闽籍港澳同胞80多万,目前世界上有1亿美元的华侨58户,28户来自福建  
闽学
对于闽学,有多种解释.
   1 闽学即朱熹学说.朱熹是闽学的集大成者,但是闽学范围更广,时间更长2 闽学即理学.广义的理学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3闽学是与其它学派并列的一个学派.包括各种不同学派,以宋代为例: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等.4 闽学即闽中之学.
   2闽学是发展于闽,核心人物在闽,产生于北宋,兴盛于南宋朱熹及明清的福建理学,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从闽地发展到全国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萌芽阶段 北宋仁宗时期,一批闽地学者注重对儒家经典研究,不重训诂重义理,提倡儒家道统,强调伦理纲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并热衷于授徒讲学.代表人物有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号称闽中四先生.陈襄[1017-1080]侯官古灵人,闽中自古灵先生倡道,其后游[酢],杨[时],胡[安国]三子得程氏之传,为闽中理学先驱.

8 .南剑三先生: 杨时[将乐]罗从彦[沙县]李侗[南平]
9.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10.福建理学十二派:
1 元派:杨时
杨时(1044—1130),字中立,南剑将乐(一作延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卒于高宗建炎四年,年八十七岁。(疑年录作生于皇佑四年,卒于绍兴五年,年八十三岁;宋史本传不著卒于何年,亦作八十三年。此从直齐书录解题)幼颖悟异常,能属文。稍长,心经史。熙宁九年,(公元一o七六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杜门不仕将十年。历知刘阳、馀杭、萧山三系,多有惠政。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式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 补充] 杨时(1053-1135年),原字行可,后因犯友人父讳,改为中立,学号龟山先生。宋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他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元佑三年(1088年),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杨时执法公平严明,“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元佑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杨时回乡守制。
    元佑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 “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绍圣元年(1094年),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
    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
    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其如法何?”他批评朝廷:“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早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
    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赴萧山任县令。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筑湖。湖取名“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
    宣和六年(1124年)经张舜民推举,徽宗召杨时为秘书郎。翌年三月,杨时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建言10件大事。他写道:“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但他们不曾想过,天下动荡不安,岂能保全自身?”他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还应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视同仁,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从而信任朝廷,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引起社会动荡。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即定购粮储备金,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这样,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但因当时奸臣当道,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
    同年七月,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八月授国子监祭酒,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以而归拏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弃而遁。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 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
    靖康元年(1126年)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时值金兵包围汴京,朝廷对战与和争论不休。杨时抗金态度是坚决的。他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7项主张。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希望朝廷重用李纲等抗金重臣。可是,负责京都防务的主战派人物李纲却被罢官,激起开封军民的愤慨。陈东等太学生到宣德门前上书请愿。朝廷准备镇压民众。杨时挺身而出,为陈东等辩护说:“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无所不至,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捐金割地,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此二人者,国人之所同弃也。”宋钦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3镇。杨时上书,认为“朝廷割三镇三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战要而后得之,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之后,他又上疏乞诛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均未被采纳。李纲有诗赞杨时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杨时又上疏请除茶、盐二法,并且力陈对金国割地求和不可为。建炎二年,朝廷任命杨时为工部侍郎。杨时力辞不受,后改为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同年十一月,杨时回到镛州。建炎四年(1130年),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他官绢200疋、白银300两,以养天年。杨时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
    杨时回到家乡后,生活十分俭朴。吕聪在《问书册》中说:“(杨时)自京城辞官还乡后,视公(杨时)一饭,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杨时为了教育儿孙“俭以养德”,特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他还赋诗勉励儿孙:“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他还谆谆告诫后学者:“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书含云寺学者》)他晚年在故里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杨时辞世。他逝世后,“身后肖然,家徒壁立”。秘书少监朱震上疏朝廷说:“时学有本原,行无玷缺,进必以进,晚始见知。其撰述皆有益学者。” (《续资治通鉴.高宗绍兴五年》)高宗下诏取阅杨时的《三经义辨》,赠文:“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特赐其家银帛二百两匹,诰赠左太中大夫、太师太中大夫,谥“文靖”。
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宋代将乐县人,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还担任过知县、秘书郎、著作郎、径筵、左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29岁那年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后来,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程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从师程颢之弟程颐,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瞌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扬时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宋朝赐“左大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度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    
2 致知派:    胡安国
3 主心派:    陈瓘 胡寅
4 义理派:    罗从彦
5 心气合一派:李侗
6 心性派:    胡宏
7 穷理致知派:朱熹
8 数理派:    蔡元定
9 范数派:    蔡沈
10 一本派:   黄干
11 道理派:   陈淳
12 象理派:   真德秀

11.  师承沿革[宋]:
        游酢[建阳]
        胡安国
        杨时 –  陈渊[ 陈瓘侄儿 杨时女婿]
             –  罗从彦-李侗          —          -陈淳[漳州]
  二程
[河南]     刘勉之[崇安 朱熹岳父]        —   朱熹   -蔡元定[建阳]
        刘子荤[崇安]                 —          -黄干[长乐 朱熹女婿]
        朱松  [朱熹父亲]             —
        陈瓘  [沙县]
12.道家名人:
1 黄舜申:[建宁]宋末元初人,清徽派主要传人,理论大师.陈采《清徽仙譜》云:清徽雷法至黄舜申,覃思著进,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明张宇初《道门十规》云:清徽法中,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舜申]所衍.今《道藏》中所存清徽道书,如《清徽斋法》《清徽神烈密法》等,皆出自黄舜申之手.
2 白玉蟾:[闽清]全真道南宋五祖之一,提出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理论,将内丹与雷法并传,强调”内练成丹,外练成法”.被后世学者称为”道教南宗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才.

13.道家名著:
1 朱熹《周易参同契注》《周易参同契考异》
2 李贽《易固》
3 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议略》   
4 吕惠卿《道德真经传》
5 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
6 彭稆《道德真经集注释义》《道德真经集注杂说》
7 曾慥《道枢》
8 林辕《谷神篇》  
9 谭峭《化书》
10 范致虚《列子注》

14.南剑州名人:
1 宋慈 字惠文,建阳童游人,宋嘉定十年进士,著《洗冤集录》[世界第一部法医名著]
2 何去非 字正通,浦城人,北宋兵家 .著《司马法讲义》  校《兵法七书》
3 刘信甫 号桃溪居士,邵武人,南宋医家 编《活人事证方》
4 叶汝楠 字子林,瓯宁[建瓯]人,元代医家
5 许宏 字宗道,建安[建瓯]人,明代医家,著《金镜内台方义》12卷《湖海奇方》8卷
6 王景弘 宁洋[漳平]人,明代航海家
7 熊宗立 字道轩,建阳人编著医书20余种
8 王景韩 字逊魏 宁化人,明代医家著《神验医宗舌镜》
9 游艺 字子六 建阳人,清初天文学家著《天经或问》

14.陈氏道家名人[永安陈氏]
1 七世祖 唐]道家 陈昂 汀州文学 -8
2 八世祖 [五代-梁]道家 教育家陈文余[九子十科名]
3 十一世 宋 易学家 陈瓘 著《了斋易说》《四明尊尧集》
    陈瓘  [宋](一○五七至一一二二)一作(一○六二至一一二六)字莹中,号了翁,南剑州沙县(今福建省沙县)人。中甲科。徽宗即位(一一○一)如为右正言累,迁右司员外郎,出知泰州。崇宁(一一○二至一一○六)中除名窜袁州。高宗赐谥忠肃。其书字画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小楷有秀气。虽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卒年六十六(一作六十五)。《宋史本传》、《平园集》、《梁溪集》、《姑溪集》、《书史会要》[补充]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沙县城西劝忠坊人。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
    宋元祐四年(1089年),陈瓘出任越州通判。当时,大奸相蔡京的胞弟蔡卞为越州太守。蔡卞听说陈瓘很有才华,想收为已用,便多方加以笼络。陈瓘知道蔡卞心术不正,不与同流合污,多次以病为借口,要求辞官归隐。后,陈瓘改任温州通判。北宋时期,朝廷沿袭唐代的职分田制,按内、外官和服务性质的不同,授予职官员80亩到12顷的职分田,以其租充作俸禄的一部分。陈瓘认为自己的职分田收入颇丰,只取其中一部分作为生活费用,其余充公。
    绍圣元年(1094),章惇为相 。章惇听说陈瓘很有才华,十分器重,向他征询当今朝政应以什么为重。陈瓘直言不讳地告诉章惇:当今处理朝政应该持公正,不能再搞朋党政治。他举乘舟为例,说:“移左置右,偏重一边都要覆舟,都是不可取的。”章惇说:“司马光奸邪,应该罚治是当务之急。”陈瓘明知章惇与司马光政见相悖,却在章惇面前为司马光辩护说:“这就错了,就像乘舟一样,偏重一边,有失天下之所望。”章大怒说:“司马光不务织述先烈,而大改成绪,误国。如此不算奸邪又是什么呢?”陈瓘毫无惧色,以理力争说:“不了解人的心迹,就怀疑人家的行为,是不可为的;没有罪证,就指责他人奸邪,盲目处治才是最大的误国。当今之急是消除朋党,公平持正,才可以救弊治国。”章惇虽然十分气愤,但也不得不佩服陈瓘的胆识和学识。陈瓘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蔡卞等人就抓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大做文章,大举排除异已。陈瓘上书言朋党之争误国,因而忤犯了蔡卞一伙,被贬“出通判、沧州知卫州。”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即位后,陈瓘被任命为右正言,后又升为左司谏。陈瓘身为谏官,认为职责所在,不能不对朝政秉公进言。他对朋党之争深为痛绝。他在回答微宗询问时说:“做事应该持公正态度,顾及大体,不要抓住人家枝节小事不放,以其一点,攻击其余。尤其是作为谏官的更应该尊重事实,不要以自己的孤见寡闻来妖言惑众。”御史龚尖因弹劾蔡京误国,被蔡京一党驱逐出京。陈瓘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严正陈词说:“绍圣以来七年间就有五次驱逐朝廷大臣的事件。被罢免放逐的都是蔡京不同政见的官员。今天又要驱逐龚尖,公理何在?”他公然上书奏请治蔡京等人结党营私,误国误民之罪。陈瓘还上书抨击皇太后干预朝政等事,得罪太后一党,被贬为扬州粮科院监官;不久又转任无为军知事。翌年,陈瓘被召回京城,任著作郎,后改任右司马员外郎兼代理给事中。其时,蔡京的党羽曾布为相。曾布派门客私下告诉陈瓘,将授予他实职,企图以高官收买他。陈瓘不为所动,他对儿子陈正汇说:“我与宰相议事多有不合,现在他们以官爵为饵来笼络我,如果我接受他们的推荐,那么与他们所为有什么区别呢?这样做于公于私都有愧。我这里有一道奏章,论及他们的错处,准备呈上去。”表现了陈瓘大公无私、为人正直的品德。不久,陈瓘就被贬为泰州知府。
    陈瓘的儿子陈正汇在杭州举报蔡京一党有动摇东宫的企图。蔡京一党以同谋罪逮捕陈瓘。陈瓘说:“正汇举告蔡京将不利社稷的文书还在路上,我怎么有可能预先得知呢?既然我不知道,而要我违心地去指证他们犯罪,是情义所不容的;挟私愤,作伪证来迎合你们,是道义所不为的。蔡京奸邪,必定为害国家,这是我多次奏明的,用不着今天才说。”陈瓘大义凛然。字字掷地有声,连内侍黄经臣闻之都为之感动。他说:“皇上正要知道事情真相,就据陈瓘所言上奏吧。”后来,陈瓘被贬置通州。蔡京一党变本加厉地迫害陈瓘,宣和六年(1124年),陈瓘病逝于楚州,终年65岁。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后,蔡京一党受到了清算;蔡京也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同年,朝廷追封陈瓘为谏议大夫,并在县学中建斋祠奉祭。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对辅臣们说:“陈瓘当初为谏官,正直的议论,对国家大事多次陈言,现在看来都是对的。”因此,特谥陈瓘为“忠肃”,赐葬扬州禅智寺。
4 十二世 宋 理学家 陈渊
    陈渊[公元?年至一一四五年]字知默,初名渐,字几叟,南剑沙县人。生年不详,卒於宋高宗绍兴十五年。从学“二程,”又师杨时,学者称默堂先生。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廖刚、胡寅、朱震权、张致远荐充枢密院编修官。七年,诏举直言极谏之士,胡安国以渊应,改官赐进士出身。九年,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论秦桧亲党郑亿年尝从贼,乞寝职名。为桧所恶,改宗正少卿。罢,主管台州崇道观,卒。渊著有默堂集二十六卷,词三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於世。
5 十三世 宋 易学家 陈大易-36
6 十四世 宋 易学家 陈元-39
7 十五世 宋 易学家 陈润筠-40
8 二十六世 宋 易学家 陈仲儒-43
9 三十二世 明 易学家 陈源湛 著《四礼四箴》《奇门》-44  

15永安名人录
1  宋词人  邓肃    [公元一o九一年至一一三二年]字志宏,南剑州沙县浮流贡堡[今永安贡川栟榈村]人。生於宋哲宗元佑六年,卒於高宗绍兴二年,年四十二岁。少警敏能文,善谈论。李纲见而奇之,相倡和,为忘年交。入太学;时东南贡花石纲肃作诗十一章,言守令搜求扰民,被屏出学。钦宗立,召对便殿,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被命诣金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右正言。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当,多见采纳。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干执政怒,罢归居家,避寇福唐,患病卒。肃著有栟榈集三十卷,《挥尘后录》传于世。


                                        ——摘录整理  陈达彪


www.csdzc.org[陈氏大宗祠]转载请注明出处
闽文化述论
喜欢 (2)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