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 www.csdzc.org 了解陈氏文化,陈氏族谱,陈氏家族,颍川陈氏,陈氏宗谱!

陈元光——福建漳州文明的开创者

陈氏名人 admin 2123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1300多年前,河南固始人陈元光随父唐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固始87姓、近万名府兵南下入闽,驻兵云霄,息乱安邦,开创了漳州的安定与繁荣,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圣王”。陈元光这一创举不仅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为中原文化在闽粤台等地及东南亚各国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祭祀“开漳圣王”的祖庙云霄威惠庙仅在台湾的分庙就多达300多座,每年从海内外各地前来云霄寻根问祖、拜谒先贤的信徒络绎不绝。

陈元光为何“唐史无人修列传”?

被世人尊为“开漳圣王”的唐代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将军,是漳州的创立者,这是不争的史实。但是,新、旧《唐书》上均未为其载立传记,这未免让后世人感到疑惑和遗憾。其实,纵观历史长河,正史无传的历史名人不独陈元光一人,比陈元光职位更高,且也于野史、方志、家乘不乏记载,但却同样是正史无名者大有人在。陈元光唐史阙载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漳州”只不过是大唐帝国在其广袤疆域东南边陲“炎荒”之地的新置州郡,堪谓海滨僻壤,鲜有“知名度”可言,其档案资料亦较难存入数千里外的都城长安;更何况陈元光之祖、父辈,原为隋代归附于唐的“前朝降将”,也难免有人另眼视之;再者唐代“刺史”一职亦仅位列四品,当然算不上为“显贵之身”。鉴于上述多种因素,后代史官未必能了解到“开漳”之由来,以致陈元光于“唐史无人修列传”。但是,凡有史识者应不致认为唐史无传而去怀疑有否陈元光其人及其伟大的功勋。

唐史虽然阙载“开漳”名贤陈元光及诸部属的事迹,但却又明确记载了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与州同置于治所”(见《旧唐书·地理志》);又如《新唐书·地理志》亦记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云霄)而为名”(笔者按:《新唐书》刊行于宋,其时漳州治所已经再次北迁至今芗城区又越四百年,故书中言“漳州以南”)。

及北宋,有一位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漳籍人吴舆(官至奉议郎、潮州府通判)著有地理与政区专著《图经序》,较明确地记载:“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靖蛮、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唐中期改称隋闽州为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细思吴舆著《图经序》之时,上距陈元光殉职只不过三百余年,时间甚近,其所采用的史事、人物当然不谬,应是毋庸置疑的。迨南宋末由中央政府史官辑纂的官方文书档案分类汇编《宋会要辑稿》,其中的《礼类·二十》,有一篇近300字之多的《陈元光祠》,又较详尽地记载了宋代自神宗熙宁八年(1113年)六月追封陈元光为“忠应侯”始,此后多位宋皇又先后对陈元光及其父、母、妻、子、曾孙等人追赠的封号。此篇所载之事,迄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加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同时还概括性地记录了陈元光生为名将,惠泽子民,殁享庙祀,奕代馨香的光辉形象和升华过程,资料弥足珍贵。此部官书档案《宋会要辑稿》的成书年代,距陈元光在世时间亦不过四百五十年,尤其属官书档案集,其所载之事更具权威性,固然可为信史。

此后的近百年元代时期,汉文化曾遭严重毁废,文献资料散佚不少,尤其是地方文献更是首当其冲,能幸存的多是残缺不全。造成后人研读地方史事常遇文献断层,不得已而求助于族谱家乘、口碑野史。

直至明季中期,社会基本稳定,各地官府复萌“盛世修志”活动。于是正德七年(1512年)由“赐进士、四川布政使、莆田周瑛纂修,赐进士、漳州府知府、武陵陈洪谟校行”的《大明漳州府志》出版,可惜印量较少,传世甚为珍稀。查阅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存的图书总目,仅记录了明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已成海内孤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笔者尝两度随团赴台参与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得便亲睹并浏览了此部“孤本”漳州府志,还托人把此志书中的许多资料如《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礼纪·陈元光传》等篇章进行拍照,并复印返原携归进行研读。

该篇传记对陈元光其人其事作概括性记述与评价,是迄今所见记载陈元光传略的最早官方文献资料。阅该部志书之《序》,方悉书中资料有不少是采撷于“旧志”、“宋志”。由然可推测唐、宋时期都曾编修过漳州府志。莫道至今“古志”全无踪影,就连明代正德之初州官修志之时,也仅能获得“旧志”、“宋志”中的部分遗篇残稿。所以说,正德本《大明漳州府志》中录载的陈元光传记,极有可能直接沿自“唐志”、“宋志”,决非后人臆想杜撰。此后的明万历至清乾隆乃至之后,福建各级地方政府陆续成书的《闽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等多种版本的地方志书中的有关开漳史事,特别是对陈元光的行状纪略,则多采录于氏族中所编的谱牒资料(或因“旧志”缺佚所致)。较之“正德志”所载,尽管有详略之异,但这些地志家乘,对陈元光“开漳”、“建漳”的历史功绩之肯定与彰扬,却是一致的。

而追寻陈元光的故乡河南光州(梁置光州,领定城、光山、仙居、固始、殷城五县)固始县,却由于开漳史事《唐书》阙载,其故乡亦仅存陈元光的前几代祖宗坟墓与祖祠于该县陈集乡(据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的原祖上辈原籍“河东”,后居固始),还有固始县安阳山顶的大庙,祀陈元光祖母魏敬(今称“云霄庙”)。豫省文献上现存的最早记载是清乾隆《光州志·忠义烈传·陈元光》,始见载述“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光州曾于隋代一度改称弋阳),生于显庆二年(公元657)二月十六日”。

此外还有粤省于清代及近代所编的《潮州府志》或《陈氏家谱》等资料,亦记载着陈元光的史事,对其功绩的褒扬与闽省诸书基本一致;唯对陈元光之籍贯却说为广东。经查核相关资料,知其误将同时代的番禺县另一位同名姓的陈政,臆想为陈元光之父,故有粤籍之错谬。其实此说并无任何可靠资料堪为佐证。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历史上确有陈元光其人其事,他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是有因有据,名副其实的。(方群达文)

开漳文化的发祥地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南迁,入闽教化,对于开发福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迁闽越的移民大都来自河南,其中,发生在唐初的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事件,开创了漳州文明的发展史。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与潮州之间发生”蛮獠啸乱”,归德将军陈政奉诏出任岭南行军总管,与其子陈元光先后率领府兵9000多人,来到这七闽与百粤交界的地区平乱,并首先在今天的云霄县开屯建堡、播传农耕,结束了闽南地区刀耕火种的时代。陈政病逝葬于云霄将军山。他的儿子陈元光袭职,经过大小百余次的战斗,终于平定了闽南一带的”獠乱”,并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奏请朝廷创建了漳州府,从此教化治民,弘扬文化,施行法治,改变民风,开创了漳州1300多年的基业。漳州最早的治所在今天的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西林村地处漳江之畔,故州以江名,得名”漳州”。陈元光即为首任的漳州刺史,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2年),宋徽宗为其赐庙额”威惠庙”,祖庙在云霄城中的西门。云霄因这段辉煌的历史,成为海内外广大漳籍后裔心目中的”开漳圣地”。

闽南安定之后,陈氏父子从家乡河南固始带来的87姓府兵大都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些府兵都是以军人的身份入闽,并为开发和建设漳州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皆以”唐朝军人”为荣,加之唐代强盛,威震海外,所以他们的后裔移居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地后,便以”唐人”自称,并简称大唐江山为”唐山”,”唐山”因此也成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或故乡的一种习惯称呼,台湾人称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基为”唐山过台湾”。

陈元光父子开漳的伟绩功勋历史上多有追封,然而新旧《唐书》却无事迹记载。这让人多少感到遗憾,不过,”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漳江两岸人民感念陈氏父子开发漳州的厥功至伟,建造了100多座”圣王庙”,奉祀陈氏父子及其将佐。每年元宵节期间,民间都会举行”鉴王”、”走王”等隆重而独特的祭祀活动,如今,”圣王巡安”做为一种民俗,还成为了福建省第一批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开漳圣王”的民间信仰,同时伴随着开漳府兵后裔移民台湾及海外的足迹,不断绵延开来。”开漳祖庙”–云霄威惠庙的香火远播,仅在台湾各地的分庙就达300多座,东南亚各地更是数不胜数。多少年来,大批的漳籍后裔纷纷踏上故土云霄,寻根访祖,拜谒先贤,千年乡愁,随泪而落。2006年10月,国际开漳文化联谊会在新加坡举行成立大会,今年3月29日,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节在云霄将军山下隆重举行,”开漳圣王”文化在其发祥地焕发出令世人瞩目的光彩。

开漳祖庙—云霄威惠庙

云霄威惠庙位于漳江边的云霄城西门外,地属云陵镇享堂村。该庙宇建筑规模较大,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古称陈将军祠,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赐名威惠庙。现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里人吴永绥重建,历代屡有重修。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被海内外尊为威惠祖庙。1985年元月被公布为云霄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唯一被载入《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的开漳祖庙。2005年5月,云霄威惠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是海内外开漳将士后裔所尊奉的“开漳圣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早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仅13岁的陈元光就随父“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闽,安定闽粤边陲,实施绥靖开发,维护唐王朝实现国家多民族统一。父病殁后,元光袭职,拓地千里,开屯建堡,使边荒安定,岭表悉平,功封鹰扬将军。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获准在云霄漳江之畔建置漳州治所,漳浦县附州治而设,旋继置怀恩县。陈元光受命为首任漳州刺史。他创办府学,兴农惠工,创立了光辉灿烂的开漳文化。在陈元光的倡导下,随军入闽的中原64姓将士携眷落籍漳州,并鼓励军中年轻人与当地民众联姻,加强民族团结,使军民安居乐业。景云二年(公元711)十一月初五日,少数顽寇纠党复叛,潜入云霄拜岳山。陈元光率轻骑抵御,遭叛将蓝奉高刃伤而卒,葬于火田大峙原,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陈将军殉职后,历代帝王对其开漳功业推崇备至,屡赠封号;民众则感其恩德奉为神祗,庙祀馨香,千秋不替。“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宋代漳浦县令吕王寿在《谒将军祠》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开漳祖地民众庙祀陈圣王的盛况,及发出公道自在人心的感慨。

庙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18米,占地近1500平方米,共有照壁、大埕、庙体三部分。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以门厅、天井、回廊、大殿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石木结构,周边为夯土承重墙。门厅左右各开侧室。庙左配“接待室”及碑廊一列。

大殿正中设木雕神龛,祀陈元光与种夫人神像;座前置陈政神像。右侧设魏妈神龛,悬匾“女中豪杰”,祀陈元光祖母魏敬雕像,两侧撰联“巾帼长征临海峤,中原南下靖云霄”;左侧为许天正神龛,悬匾“建功南郡”,书联“同来启土标青史,共起兴文惠庶民”。大殿两侧设左右两处配殿,左侧为“王子”殿,右为王女“柔懿夫人”陈怀玉殿。大殿内存明代方形石炉一座,宽0.8米,通高、厚各0.5米,下立四足,正面镌“崇祯壬申(1632)春王正月金浦刘登枢舍”楷书,是现存庙内年代较早的石雕文物。庙内梁架上都施以浓墨锦彩,这些人物故事与花卉图案,与瓜柱、楣枋、雀替等圆浮雕装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荟萃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我国南方典型的建筑装饰风采。

门厅为三山形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横枋上分悬“功德在民”横匾,系当代著名隋唐五代史专家、厦门大学韩国磐教授题书,是对陈将军祖孙开发漳州历史地位的客观评价。

云霄威惠庙是漳州市开展中外与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多年来海内外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庙内还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金字牌匾,如“漳台圣宗”、“圣德覃恩”、“惠泽四海”等,都是宝岛台湾“开漳圣王庙”献赠的文化礼品,又是两岸神缘文化的生动载体,也是台湾文化根在大陆的有力证明。(方群达汤毓贤撰)

维系海峡两岸“五缘”的“保护神”

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具有不可分割的”五缘”关系。福建、台湾分处海峡两岸,为何会如此密切地相连呢?这与”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历史功绩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陈元光就是维系海峡两岸”五缘”的”保护神”。

以陈元光为代表的中原府兵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入闽平乱的事件,开创了漳州的历史。陈元光作为漳州的创立者和首任军政长官”漳州刺史”,为漳州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立下了卓著功勋,除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外,其遗泽至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中原先进文化在闽粤台等省乃至东南亚各国的传承展播。

中原文化,又称”河洛文明”,发源于唐代豫东、豫南等地区。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带兵入闽平乱,设州置县,中原诸姓将士从此定居闽粤。陈元光将军于漳州兴办府学,通商惠工,修筑水利,指导农耕,致力传播中原文化与生产技术,使当地原始落后的”刀耕火种”农业生产大有改进;制陶、冶金等手工业生产的技艺也由此得以提高和发展,军民的物质生活大有改善,惠泽社会大众;同时,他还倡导随军入闽的将士携眷落籍漳州,鼓励年青一代军人及军眷与当地民众不分民族进行联姻结亲。在日常生活上、语言交流中,中原府兵惯用”河洛古音”(即古代汉语音韵、语言方式)与当地民众交流,直至让河洛话成为闽南、粤东及周邻地区通行的语言(也就是成为当今的闽南语系,包括潮汕话在内)。从而不仅维护了国土的统一,使国家的政令畅通,而且使各民族融洽团结,互济互惠,安居乐业。

这个早期移民群体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陆续外迁到毗邻的台湾岛和东南亚各地,繁衍生息成为庞大族群。据1953年台湾官方户籍统计资料表明,当时台湾人口较多的姓氏(数量在500户以上者,列入台湾100个大姓)其中,就有63个姓氏的《族谱》资料上载明其祖籍河南。这些祖籍河南的”河洛郎”族群,多数又是”开漳将士”后裔。这些开漳将士的后裔凭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并逐渐在当地经济、政治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同时”河洛文明”也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使台湾政治法律关系上历来与福建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曾隶属于福建。这就是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法缘久的重要原因。

维系和传承这些”缘”,使之直至今天仍能让两岸人民”一家亲”的,正是基于两岸民众对”开漳圣王”陈元光及众多开漳功臣的共同崇拜和信仰。以陈元光为代表的开漳功臣由人升华为神,有别于其他任何宗教或民间信仰。陈政、陈元光父子所率领的那批中原府兵(即64姓”开漳将士”及其随军眷属共87姓)都是以官兵的身份入闽的,并为开发闽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以”唐朝军人”的身份为豪,这个移民群体世代对陈元光怀有强烈的感恩之情,自其死后不久,就将其尊为”开漳圣王”,并为其立庙馨香,千秋不替。开漳将士的后裔无论移民到哪里,对”开漳圣王”的感念亘古不变,因而,至今保存着众多开漳圣王庙宇的地区,不仅是闽南诸市、县、区,据调查核实,在龙岩、三明、厦门、金门,以及广东的潮州、汕头,浙江的乐清、苍南等地也保存着专祀”开漳圣王”的庙宇多处。各地的开漳圣王庙宇的”香火”,历代以来又随着播迁海外的先民足迹,传播到他们各自的新定居地点,立庙供奉,以祈求圣王威灵永远庇佑其子民后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有华侨、华人所供奉的陈元光宫庙,并都成为他们聚会的重要地点。特别在台湾,遍布宝岛祀”开漳圣王”及其将佐的宫庙就超过300座之多,并有近80座宫庙参加了”台湾区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这个全省性民间团体组织。原籍漳州的台胞越多的地方如宜兰、桃园、台北等地,所建立的”开漳圣王”宫庙就越密集。

千百年来,两岸人民一直用特殊的方式来纪念陈元光祖孙几代及其部将,在开漳祖地云霄县,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各乡百姓都会从庙里请出陈元光等开漳功臣的神像,进行巡城、鉴王、走王等,这种独特的民俗,统称”圣王巡安”,现已成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每值开漳诸先贤的诞辰或忌辰纪念日,两岸民众又都纷纷在庙中顶礼膜拜,奕代相承,至今依然。

自从台海解冻以来,众多台胞成批来到开漳祖庙”云霄威惠庙”寻根谒祖,有的进香团还沿着云霄、漳浦、芗城这三处先后作为漳州郡治境内的开漳宫庙、史迹开展谒祖朝圣民俗活动。”寻根之旅”扩展了闽台两地同胞的联谊渠道,增进了感情,有不少台商便是通过晋谒祖地”开漳圣王”宫庙,才选择到漳州一带投资兴办实业,或捐资赞助公益事业的,因此才有两岸之间的”商缘广”。

1995年8月末至9月初,在福州举办的” ’95闽台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上,闽台两省有关专家、学者在会议期间通过交流、考辩、探讨,形成一致的观点:海峡两岸人民所认同与崇奉的史事与先贤,是民间信仰形成与传播的基础。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与两岸的社会、经济及政治等方面甚有关联的一种历史遗存和现实反映。

——摘自《首届中国·云霄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节暨枇杷节》


www.csdzc.org[陈氏大宗祠]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元光——福建漳州文明的开创者
喜欢 (106)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